博物馆创新探索:从夜间活动到跨界设计
暑期博物馆热暑期伊始,“博物馆热”便悄然升温,与盛夏的火热天气相映成趣。7月以来,中国工艺美术馆内,古琴、昆曲等传统艺术轮番上演,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而国家自然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夜”活动更是别出心裁,楼体灯光秀、科普剧等丰富多彩的晚间科普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观众。这些创新举措,无不体现出博物馆在打破传统边界、融入社会教育方面的积极探索。
02空间再造与活动
不久前,“2025京津冀古建音乐季”在通州燃灯塔下拉开帷幕,运河号子与印度塔布拉鼓声交织,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这场持续近4个月的活动,在京津冀三地的13处文博空间内举办了百余场音乐演出、沙龙等活动,让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创意转化也是博物馆让文化更亲民的重要手段。通过电影、音乐、美术等不同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博物馆的物理空间得以从静态展示转变为多元文化生活的“发生器”。例如,“到博物馆看电影”的活动便将电影艺术与文化遗产相结合,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白崇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创意转化措施,能够更好地拓展社会教育的功能边界。
03文博创意设计大赛
7月31日,“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中轴线文化主题赛道优秀成果展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揭幕。展览中,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凤冠冰箱贴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天宫藻井冰箱贴两大文创“顶流”产品位列中心,同时展出的还有钟鼓楼、景山、故宫、正阳门、天坛等北京中轴线遗产点的众多文创精品和新品,令人目不暇接。
此次“2025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以“文博·创意·生活”为主题,涵盖了博物馆文创衍生设计、社教研学课程等多个领域,旨在推动世界文化遗产与博物馆文物资源的跨界融合,打造全新的文博文创消费场景。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张立新表示,大赛致力于通过创意设计,将文物的历史价值转化为触手可及、亲身可体验的生活方式。
04博物馆与公共空间
当博物馆积极走出围墙,在机场、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扎根,文化的传播便拓展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文化中国”长廊为例,该长廊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合作,历经多次主题更新,将中国古代书画的精华呈现给国际旅客。未来,双方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推动更多文物活化利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
此外,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之际,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新地标——路县故城遗址公园暨博物馆也试运行开放。这座集文物保护、生态涵养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以创新的“馆园一体”设计,复原了汉代城郭的格局,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无界的文化体验空间,赢得了广泛赞誉。
“当文物不再显得高不可攀,当历史化为可聆听的动人旋律,文化的精髓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的生命脉络。”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发展分院院长张谨如是说。博物馆正以创新的姿态,打破人们对历史的固有认知,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转化为触手可及、令人亲近的日常体验。